自小受的教育就是很標準的目標式教育,有目標,有評量標準,100分就是跟50分不一樣。這不是個數位的世界,雖然顯然100分與50分的差距相當之大。從小就是乖小孩,所以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自然考試要考100分,老師高興,老媽高興,我也樂得不被碎碎念,開心的緊。就這樣在一股莫名奇妙聽話遵循經驗法則的熱情支撐之下,我成為一個工程師。

工程師最擅長的就是做研究,理性分析,從一大堆的選項以及不同做法中找到一個最符合經濟效用,最不違背常理的選項以及做法;例如我三十歲了,最符合經濟效用,最不違背常理的選項及做法就是要趕快買一棟房子背個房貸,把一個老婆娶回家生個小孩跟老爸老媽一起過年。這個聽起來的確是很穩當很開心的做法,因為有了一個家,有了一個老婆跟小孩,就滿足幾千年前孔老夫子所流傳下來的所謂「三十而立」的說法。很理性,我一點也不諱言,甚至的確是金玉良言。怎麼說人生總歸了就是要有一個家庭,不然就脫離人的本性了,每個人自家庭而來,然後再建立一個家庭,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道理,無可厚非。

幾年前難得一次機會,跑到歐洲兩個月當了一次背包客,旅行足跡踏遍了半個西歐。雖然不算是特別厲害,但也可以拍拍胸膛跟大家說自助旅行應該是一件小事,我不放在心上。誠然這一個決定並不算是一個相當理智的做法,兩個月的旅行要花錢要花時間,據說三十歲的男人都在事業上打拼,在商場如戰場的戰場裡拼得你死我活。而我這樣一個傳統教育出來的小工程師,沒有喝過洋墨水,乖乖的吃完四年大學餐廳便當,三十歲了還在外面晃蕩晃蕩跟著一群外國二十歲年輕人探索世界,這像話嗎?坦白說我自己都覺得不太像話,可是心裡難免會想出去看看這麼大的世界,到底有什麼有趣的地方。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任性了。一張三十歲應該要完成要注意的事項如果是一份考卷,那麼我應該只有拿到50分,或許更糟點,20分吧?

DSC_0027.JPG  

其實我不排斥當工程師的,我喜歡數學,也喜歡自己的專業,更喜歡寫程式。想到可以把一些冗長的工作用電腦幫你輕輕鬆鬆的完成,心裡的開心並不亞於在歐洲的某個角落發現一家有趣的小店。但是我想這總是有些衝突,長途的旅行需要規劃以及時間,更需要勇氣,放下一些東西的勇氣。正如幾年前從做手機的人變成做電視的人,大家看起來差不多,但是自己更了解箇中的不同。每個人聽到旅行這麼遠這麼久也是很羨慕,但是誰知道我的三十歲試卷就這樣擱著不動了,零零總總,生命像缺了一小塊一般突兀的放在我每天看得到的地方,心裡的一大片。那彷彿有如置身森林深處找不到出入的困惑,糾結著我的心,由日至夜,春夏秋冬而未曾停息。後來我終於有點了解,身為一個人本身,本來就不可能把別人的成功當做成功來效法的。不是說你賺很多,你想的很多,你旅遊的很多,所以你就很成功的。如果自己的能量不過就只能讓自己拿個50分,那又如何呢?不是說今日沒達到目標,考卷沒寫完,你的腦袋就會因此而爆炸。程式永遠有最好的選項,永遠有更好的寫法,更完整、乾淨、更有效率。但是旅行呢?人生呢?

我說我的人生比你精彩,那是基於甚麼樣的理由,甚麼樣的思考角度我會這樣覺得呢?而又真是如此嗎?曾經去年在瑞典碰過一個二十歲左右的義大利人,住在奧地利與義大利的邊界。長相根本就是德國人的他,在他的家鄉求學,念的是Computer Science。不是什麼名校,也不是什麼乖學生,滿腦子就是到處亂跑,到處去看有趣的事情。不過他真的喜歡寫程式,因為他聽我說我是軟體工程師,他的眼睛裡突然閃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光芒。最近他開了自己的網頁工作室,自己接案子邊念書邊寫程式。我的確是個寫軟體的人,但那並不是真正我所選擇的道路。至少在求學的時候,我不了解那有趣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他可以了解呢?這件事情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為甚麼呢?

或許在於他能接受自己吧!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接受自己不可能成為的人就是不可能,接受自己的成功不在於別人給的掌聲,而是自己給自己的鼓勵。或許三十歲了一直到處去旅行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或許三十歲了還在當背包客簡直就像流浪漢般在大街小巷穿梭是一件傻事,但是那總是讓我覺得開心跟興奮,讓我覺得這個世界真是美好。而我必須跟自己說,那戰場般的商場卻是與我無緣的一片綠地,我只能在沙漠踅行之中,偶爾去綠地裡取點盤纏用罷了。

我想我需要的是給自己鼓勵,做為一半工程師一半背包客靈魂的我,需要沐浴在自己的掌聲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ward1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