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老的倫敦塔橋,現代的小黃瓜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對我而言是很有名的橋墩建築,源自于我對一首民謠的誤解。一直以為倫敦鐵橋垮下來這個橋是指這座塔橋的我,滿心期待的要親眼見證一下這座橋的樣子。但實際上這首民謠說的根本不是這座橋,而是倫敦橋(London Bridge)。我錯得離譜,但還是覺得觀賞這座塔橋要比倫敦橋印象深刻的多。一方面倫敦橋實在沒什麼特色,另一方面看到在倫敦拍攝的電影,許多畫面都會帶到這座塔橋而不是倫敦橋,就代表性而言,倫敦塔橋要比倫敦橋強上許多。總之就是要去這座塔橋看看,順道去看一下有名的倫敦塔(Tower London)。

DSC_0314.jpeg

DSC_0321.jpeg

離開地鐵London Bridge站,我走進了彷彿有點老舊的巷弄之間,卻在幾分鐘之後看到了倫敦現代的一面。一路沿著Tooley Street往塔橋的方向走去,左邊盡是充滿現代感的建築。Hilton London BridgeMore London Estate ,跟蛋形的倫敦市政廳(London City Hall),在在顯示出這個古老城市所擁有的新穎活力。而就在這些現代建築的不遠處,古老的倫敦塔橋就靜靜的矗立在泰晤士河上,沈默而莊嚴的望向倫敦現代的彼岸。那當下的確是開心的令人難以忘懷,諾曼.福斯特(Norman Forster)的蛋形市政廳特別的顯眼,雖然對建築是一竅不通,但以自己的觀點,我想能觀賞到那樣特殊而前衛的建築的確是一件相當賞心悅目的事情。

DSC_0297.jpegDSC_0313.jpeg

在市政廳左近傍著泰晤士河畔的長椅上坐下,靜靜地看著倫敦城市的倒影隱隱約約的浮現在More London Estate的建築鏡面上,想像著這幾十年幾百年的城市變動。那是如此的夢幻而又真實,是什麼樣的文化與動力把這座古老的城市建造成這般模樣呢?不只是新穎的建築可以讓一個城市擁有確切的文化力量與氛圍,更多的我想是保存古老文物與建築的能力。一昧的想從廢墟中建立起新的東西不是可以打造一個有文化城市的方法,更多的或許是尊重並維護已經存在已久的歷史。

DSC_0296.jpegDSC_0309.jpeg

倫敦塔橋建立于十八世紀晚期,嚴格說起來並不算是很老。當然相較之下,跟旁邊的眾多建築物比起來它要來的年長的多。塔橋不能上去,所以沒什麼太多的贅述。總之它是一座很有味道的橋,在旁邊的現代建築襯托下更顯其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站在橋上的我實在感覺不出其特別之處,果然有些景物比較適合遠觀。
DSC_0311.jpeg

DSC_0323.jpeg
就在倫敦塔附近,有一座相當新穎而結構簡潔的小黃瓜型建築,我們姑且稱之為小黃瓜。小黃瓜也是由英國名建築師諾曼.佛斯特所設計,本名叫做聖瑪利艾克斯30號。這棟落成于2003年的大樓有180公尺高,共40層。由於外表實在像是黃瓜,所以大家都叫他小黃瓜(Gherkin

DSC_0326.jpegDSC_0337.jpeg

逛到那附近的時候約莫是中午時分,走了半天的我肚子相當餓。就在小黃瓜對面的一家Subway裡面吃了一份三明治。一邊吃著三明治,我一邊望著窗外有點暗沉的街區,心裡想著果然是都市啊,感覺所有的陽光都被這小黃瓜給遮住了,剛才分明是個大晴天。雖然小黃瓜現代感十足,但相較之下還是在海德公園旁附近的氛圍要來的清爽舒服的許多。但可能所謂商業區就是要有這種高樓林立的都市氣氛吧?

泰晤士河游船

一直以來泰晤士河游船好像就是來倫敦旅行不可或缺的一個行程之一,我有這麼一點模糊而初步的印象。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沒什麼想法的狀況下,憑著遊客排隊人數所決定的臨時行程。當然,排隊的人潮真的相當可觀,可能因為那天是星期日的關係吧?還是說本來就是一個熱門到不行的旅遊行程呢?原因無法深究,但觀光客人數眾多就是熱鬧的確是無可厚非。

DSC_0343.jpeg

DSC_0344.jpeg

DSC_0350.jpeg

DSC_0368.jpeg

不過說實在話,泰晤士河其實看起來黃滾滾的,沒有跡象顯示河水跟清澈這兩個字有任何關聯。如果把一旁的倫敦眼,英國國會大廈,倫敦塔橋給拿掉的話,我看這一條河肯定就像工業區附近的骯髒河水一樣沒有人會有興趣在上面坐船,更別提什麼倫敦重要的旅遊行程了。果然單是一條河本身是沒有觀光的價值的,周遭附近的風景文化還是相對起來更為重要的景觀。就像旅行的時候,如果只單單去到那個地方而卻不知道自己參觀的文化背景為何物,是不是有點像坐在游船上但卻無法理解周遭的文物是何意義一樣的稍微失焦了呢?

DSC_0373.jpeg

DSC_0382.jpeg

英國詩人布萊克曾經在泰晤士河畔看著倫敦世間的冷暖,他的詩彷彿現在的寫實街拍。而我坐在船上,靜靜的看著河水滑過,靜靜的看著遠方岸上的行人百態。突然的我也想來寫首詩,只是那未曾停歇的導覽聲音彷彿不合拍的音樂般不時地打斷著節奏,為了認真聽他好好解釋一番,那浪漫而不切實際的想法就只好作罷。

DSC_0383.jpeg

DSC_0387.jpeg

游船一路由倫敦眼附近往倫敦塔橋的方向緩緩前進著,河岸兩旁不乏新穎而充滿現代感的建築,雖然最主要的亮點可能還是那些古老而存在已久的建築,例如知名的大笨鐘。但新舊共存之間激盪出來的火花,就在那解說英式英文的抑揚頓挫中慢慢地浮現其中。這的確是一場文化的盛宴,也是一場可以充滿想像的盛宴。百年前的泰晤士河兩岸,又該是怎麼樣的光景呢?我如是想像著。

墨西哥旅伴夜晚的倫敦眼

傍晚與人有個飯局,在台灣這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有一些平常願意見到你,願意跟你一起吃個飯的朋友,這是稀鬆平常。只是我身在倫敦,有個飯局果然還是有些不一樣的感覺。活潑的日本女室友跟無釐頭的墨西哥小弟菲利浦,是我在青年旅館認識的兩個年輕人。(當然我也很年輕)他們昨天說明天下午沒什麼事要不要一起吃個飯。在外頭旅行了一陣子,臨時碰到然後一起吃飯算是司空見慣,畢竟大家都是獨自旅行的過客,有緣可以聊得來,吃個便飯算是很正常。但是這樣先預約然後去吃飯的我倒是頭一次碰到。不過凡事總是有個起頭,所謂旅人的緣分可能也不一定是只有一面之緣而已。傍晚時分,四月初倫敦的天色還是相當的明亮。我們一行四人,兩個來自亞洲,一個北美洲人,一個歐洲人,坐在一張四方形桌子的四個角落。看起來有著要打麻將或是橋牌的陣勢,但實際上卻是用著刀叉在吃著聽說是義大利人發明的披薩。天南地北亂聊,這是我當時的印象。墨西哥小弟跟日本小妹的英文是難得的好,這是讓我比較驚訝的一個部分。印象中西班牙裔的人們掌握英文的能力似乎不是特別好,日本人更是出奇的差。但這兩位一點都沒有表現出他們國家應該擁有的水準,英文流利的讓我自嘆弗如。另外一位是個瑞典人,英文對他們來說根本就像是母語一樣。相形之下我的發言空間瞬間減少,突然覺得應該要回家好好多多練習英文才是。但是無論如何,這個飯局還是個開心的經驗,沒有出國留學或是遊學過的我,心裡的新鮮感還是難以形容的特別。歡樂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瑞典人跟日本小妹約了要去看舞台劇。我卻想在這個倫敦的最後一晚去觀賞一下倫敦眼(London Eye)上的夜景,於是旅人一轉身又是一輩子。分別之後,我跟菲利浦開始在倫敦街上壓馬路等天黑的行程。

DSC_0416.jpeg

DSC_0421.jpeg

墨西哥人的思維真的相當有趣,在接下來短短的四五個小時的相處時間裡,我有深深的體會。我們在倫敦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隨處亂晃,不知道的人可能以為這是一個相當自由而沒有目標的行程。但實際上我們是有目標的,只是因為碰巧我的手機沒電,沒有地圖指引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邊走邊猜。雖然隱隱約約知道可能要往哪個方向去,但是沒有地圖的情況下,確切的路線無從得知。為此,我跟菲利浦說相當不好意思,因為我現在有一點迷路不知道方向了。我是有點緊張的,因為深怕在一定時間內找不到倫敦眼的入口,而天色又慢慢的變暗。

菲利浦一點都沒有緊張的感覺,他跟我說有什麼好緊張的,船到橋頭自然直。他一邊老神在在的隨著我到處亂晃,一邊跟我說著墨西哥人們都不會太在意所有事情是不是能完全照著計劃走。他認為如果我們找的到很好,沒有的話也沒關係,總之這樣的一個自由自在的傍晚行程對他而言似乎就是很美好的事了。

DSC_0439.jpeg

現在想起來,我的確沒有辦法像他那樣豁達。那時在腦海裡再三強調的事情,能記得起來的就是一直責備自己怎麼忘記給手機充電這件事。但是事情到底有多嚴重呢?如果那天晚上沒有找到倫敦眼的入口,在我的人生計劃裡到底增加了多少遺憾呢?或許不是很多,仔細想想,真的不是特別多。至少那天我跟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吃了一頓飯,跟著來自墨西哥的菲利浦小弟閑晃打屁了整個晚上。這些是沒有辦法用攝影或是明信片留念的任何一件事,但是卻會在我腦海裡扎扎實實地刻下一頁。當然,倫敦眼這麼大一個,兩個人再路痴還是給我們找到了。

DSC_0450.jpeg

坐上倫敦眼的摩天輪觀賞整個倫敦的夜景是一件相當浪漫的事情,因為那夜色剛好介於深藍與黑色之間,介於虛幻與真實之間,燈火在灰暗的天空下顯得亮麗而充滿夜的魅力。只可惜了菲利浦不是個墨西哥美女,不然我想應該會更開心一點。帶著這麼一點小小的殘缺的遺憾,我們一面興高采烈的在倫敦眼上聊著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一面看著深藍色的夜漸漸轉為黑色,最整個倫敦終於被燈火通明的夜給籠罩。晚上九點多,遠處市中心的燈火依然明亮,而我們已經踏上歸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oward1981 的頭像
    Howard1981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Howard1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