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前一晚真的太累還是什麼原因,今天早上起來的時間異常的晚。外頭天色昏暗,彷彿在安慰我晚起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早起也不會有陽光迎接你。Hostel提供的早餐一如往常,吐司以及牛奶加大量的果醬,簡單,但的確可以吃飽。柏林電視塔(Berlin TV Tower),隱隱約約在灰濛濛的柏林天空中矗立著。Hostel離這個有名的柏林地標相當近,約莫不到十分鐘左右的距離就可以到達。只是看高樓必須要遠觀,倘若想要褻玩的話,高樓其吸引人之處會消失殆盡。所以我決定還是就讓她留在視線的遠方吧!
柏林,是一個現代感相當濃厚的城市。而且其街道的塗鴉,在在顯示出以前這個城市的歷史以及特殊的文化背景。一般而言,只有在治安以及經濟狀況不佳的城市裡,可以看到不少的街頭塗鴉。
可是柏林並非治安不好,即使經濟狀況稱不上特別好但是比起歐洲很多其它的城市算是相當過得去的。但是它的確特殊,因為這個城市曾經有一半曾是屬於東德體系,共產主義德意志帝國的一份子。共產主義國家一般人的印象裡就是大家不會很有錢,因為錢都在政府手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會很遊手好閒,因為很努力的人跟很混的人的薪資是一樣的。長久以往,經濟的狀況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而柏林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並不在於他曾經是共產主義國家版圖中的其中之一,而是他只有一半是屬於東德,另外一半卻屬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西德!這樣的情況很弔詭,但是卻是鐵錚錚發生過的歷史事實。於是,你可以在很多曾經是東德統治的區域發現很多很多的街頭塗鴉,而在西柏林,卻到處都是乾淨的社區以及街道。這樣的氛圍下的柏林,彷彿擁有可以把所有的文化吞吐進來的豪邁,畢竟那曾經有過的差異太龐大,柏林也走過來了。面對新的文化交融以及衝擊,還有何懼呢?
柏林的人孔蓋。歐洲的城市去的不多,不過,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人孔蓋。柏林這個相當具有柏林的風格,從那簡單的圖示就可以了解你腳底下踩著的土地是哪裡!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是近代的作品,建於1905年。據說是個景點,對於信步往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前進的我,是個可以順便一看的地方。教堂的前面是一座噴水池廣場,教堂本身的建築比較像是巴洛克風格的教堂樣式,佔地並不是特別大。比起之前在布拉格看到的大教堂,柏林大教堂稍微有些不足為奇。
德國人的飲食習慣對身為台灣人的我而言算是相當的特殊。從幾天前入境德國之後,還不算是特別了解當地的飲食文化。只是常常看到的食物不外乎德國香腸(wurst)以及硬硬乾乾但是散發出濃濃小麥香氣的德國麵包。今天想來點不一樣的嚐試,所以我選擇在德國附近很常看到的連鎖店NORDSEE來解決中餐。看看是否可以真的融入並且了解所謂德國食物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
事實證明,德國人的口味的確特殊。寒冷的柏林天氣並無損於他們吃這種冷盤的樂趣。外面酥脆的蝦餅還挺好吃,只是裡面的生菜實在讓我無法苟同,而6歐的價格更是讓我難以置信。實驗結果,如果要我住在乾淨漂亮的德國天天吃這種冷盤食物,我寧願住在我自己髒亂的小窩裡吃著熱騰騰的牛肉麵!
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是柏林最重要的大街。如果要步行從柏林大教堂走到布蘭登堡門,此大街是必經之路。大街的設計與台灣相當不同。大街的兩側是專門給汽車行走的車道,中間有一條以路樹隔出來的人行大道。何以稱作人行大道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條大道真的很大,兩旁還有許多的攤販跟公共廁所。走在那樣的大街上逛街,愜意的程度不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只是季節已近深秋,北緯53度的柏林蕭瑟的程度已經足以構成一幅北國風情畫,大街上熙來攘往的人潮無法阻止濃冽的寒意。而我蜷縮著身體,一步一步往布蘭登堡門的方向前進。
布蘭登堡門,據說是擁有可以代表德國象徵的大門,就像法國的凱旋門一般。只是,當下看到的感覺並沒有相當的感動。頂多大概像「阿!這裡就是了嗎?」這樣程度的感動而已。布蘭登堡門前堆滿了遊客組成的人牆,或而拿出相機狂拍,或而一群人聚在一塊對這個不起眼的大門發出讚嘆聲,對於這些,我可能更有感覺一些。雖然這樣說好像有點對不起在門上面的勝利女神雕像,但是我的確是這麼深深的覺得。
國會大廈(Reichstag),這是這次來柏林最想看的重點之一。對於建築沒什麼概念的我,之所以會想來看這個形狀奇怪的建築物,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於長相奇特建築的好奇心。走在歐洲的街道上,無處不是古老而有歷史的建築物,雖然偶有現代建築穿插其中,但畢竟是少數。重點是,即便那些建築物相當的新潮,它們的功能性也遠遠不及一國的國會大廈來的強大。而可以把國會的樣式做成這樣的有特色的建築,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情。在德國,旅人何其多,但是路過柏林的人,都會知道所謂的首都之中的首府,是一個值得參觀的景點。
進去參觀不用錢,甚至不用預約,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候。這樣的景點同時有觀賞美妙設計的好處,並且也有了解德國國會本身歷史的涵義。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排隊是需要一些耐心的。既然是不用錢的景點,對於德國人又是相當有象徵性意義的建築物,排隊進去參觀的人潮是可想而知的龐大。無論如何,旅行就是包含合理的等待。等待的同時並不孤單,雖然,我是一個人。隔壁大廣場的舞台上有交響樂團在做排演,不時演奏一些似曾相識的交響樂章,從不間斷。我不知道竟然有這樣的露天表演可以免費聆聽,而且是在排隊等待的時候。原本預期是很枯燥乏味的排隊之旅,變得相當的生動且富有韻律,那悠揚的樂聲穿越過擁擠的人潮,有如化外之音般的鼓舞著旅人的情緒。真正的放鬆,不見得需要一張椅子,一片安靜的土地;當下在人群簇擁之中的我,感受到無比的寧靜。
終於,經過了一個小時半左右的漫長等待,我看到了那微妙的玻璃拱頂。除了免費參觀之外,德國政府也提供免費的語音導覽,在上廁所也要錢的柏林,這個應該算是相當超值的服務。只是除了英文我聽的懂之外,其它的語言我一概不通。國會大廈頂樓的玻璃拱頂,外觀是一個半圓型的罩子蓋在國會大廈的頂樓。整個拱頂設計的方式相當特殊,是用玻璃一層一層疊上去的,而上下接縫的部份是由上面的玻璃塊稍微蓋過下面的玻璃塊而中間會留一小段空隙,空隙是用來做為空氣通風的功用。進去裡面看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大螺旋狀的走道,一直延伸旋轉到最高點。頂點是一個大圓頂,就像許多巴洛克式風格的教堂圓頂一樣,只不過這個圓頂的結構體是玻璃而不是磚瓦。乍看之下,裡面支撐圓球體的架構,很像是在沙威瑪店裡面可以看到的火雞肉塊。而那層層疊疊上去的玻璃鏡面,低調而又奢華的表現出德國這個國家本身民族的風氣。
位在布蘭登堡門旁的景點,並非只有國會大廈而已。新建立的猶太紀念公園也常可以看到拿著相機攝影留念的旅人們。這個充滿現代主義象徵的紀念公園,全部建築的主體構造是以方塊為主。我不知其義,不過猜想應該是引喻為一座一座的墓碑。鱗次櫛比的方塊在一個偌大的立體平面上形成一塊令人嘆為觀止的區域。而之所以會說是立體平面,原因很簡單。因為每一個方塊的高度不同,水平面也不盡相同。沿著一條條方正的小巷道走入方塊叢林,會發現你漸漸消失在這個水平面之上。當初被迫害的猶太人們,或許正也像走入這個迷宮的人們一樣突然在水平面上消失,化作一塊塊無名的墓碑吧?公園不美,但是歷史意義濃厚,不由得讓旅人沉默了起來。
今天晚上也是一個特別的晚上,因為我在布拉格認識的德國朋友Matthias要在晚上9:30的時候為我接風。印象深刻的一個柏林夜晚,因為Matthias讓我見識到什麼叫作真正的外國人文化。在地鐵站碰頭的時候,他的身旁帶了三個女子,據說是電車上認識的。一開始我並不相信,不過後來問了其中的一位中國人,這件事的確是事實。三位女生面容姣好,來自不同的國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一同在瑞士定居。中國人、伊拉克人、阿根廷人操著不同的語言,在日內瓦用著法文溝通。這是一個不小的衝擊,原來這個世界真的很多可以同時操著不同語言的人們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生活著。
或許在很多在地的柏林酒吧裡喝酒並不是真的那麼印象深刻,然而碰到這樣組合的人們,卻讓我的心大開了眼界。Matthias是個好人,他能言善道,即使對女生非常有興趣,也不會減少他的紳士風度,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相當令人舒服的感覺。而女生們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中國人。中國女生相當的漂亮,英文與法文都很流利,還多少會一些西班牙文,感覺似乎相當的厲害。自己連英文都學不太好,真的是有點好笑。
旅行,可以適度而有效的提醒自己,這世界真的很大這件事實,真好。